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-PAPER 第346期 2020/04/01 出刊/ 半月刊

 

 

因瘧疾來到池上的賴阿玉

【文、圖/黃宣衛/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】

 



  1937年起,日本殖民政府改變東臺灣的人口與產業政策,大量西部漢人因此來到池上,大多數人從事農耕,也有人經商或做雜工,但來自苗栗的賴阿玉卻相當不同。

  賴阿玉1923年出生於銅鑼,家中沒有土地,租地耕種,頗為窮困。小學畢業後,到一家診所當藥童,稍長,又到新竹的醫院工作。19歲時,日本政府徵召衛生兵,賴阿玉就去報名,做了海軍志願兵。經過訓練,日人從60人中選出3人,送到橫濱去接受醫官訓練。

  1945年日本戰敗,賴阿玉被遣送回台。故鄉沒有合適的工作,於是帶著舅舅管登財給他的40元,1949年到東部發展。賴阿玉先到花蓮,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,原本想轉往玉里,但在火車上聽說池上瘧疾肆虐,於是直接到池上。

  下車後,遇到住在車站附近的林有山先生,因為林先生也是客家人,彼此倍感親切。林先生領賴阿玉到他家住下,並幫賴阿玉找病人。當時賴只會講客家話和日語,剛巧這裡的原住民特別多,可以用日語溝通。於是賴阿玉的醫術在原住民間傳開來,上門看診的人越來越多!

  賴阿玉小有積蓄後,就在中山路上買房子,並在那兒開了「玉成藥房」行醫。一位老先生(清涼冰店的老闆)曾對賴阿玉的兒子賴永松說:「你父親用少少的錢救了很多人,很多人都很感謝他呢!」

  醫療的收入讓賴阿玉不僅可以維生,還有積蓄可以購買土地。賴阿玉的父親早逝,母親再婚,所以銅鑼老家尚有兩個親哥哥,母親、繼父、及三個同母異父的弟弟。賴阿玉買了土地後,就邀銅鑼老家的家人一起來池上。當時遷到池上的是母親、繼父、二哥賴阿榮一家及弟弟鍾阿順一家,大哥與另外兩個弟弟沒有過來。

  賴阿玉看診很用心,萬朝、萬安、錦園有些老人家沒辦法來看病,賴阿玉因此買了一台機踏車,後來還買了一台150cc的機車,作為「出診」的交通工具。

  除了對醫學知識會不斷靠閱讀精進外,賴阿玉也對農業相關知識很有研究,因為他預備退休後,還是要回歸田野,晴耕雨讀。長子賴永松仍然記得:小時候父親忙時,他都要幫忙記載每天的天氣,晴天畫個太陽、雨天畫「…」、陰天畫「一朵雲」等,還要記載溫度,家裡還有乾濕度計,每天早中晚都要記錄。賴阿玉對於池上天氣、溫度、濕度的紀錄,大概持續了有10年之久。可惜記錄簿沒有保留下來。

  賴阿玉不幸於1974年意外過世,當時才51歲,可謂英年早逝!但他對未來及子女的教育都有妥善規劃,意外過世並沒有影響到孩子們的教育。賴阿玉育有3子4女,子孫大都留在池上,對當地社會發展有很大的貢獻。

26012


  賴阿玉開設的玉成藥房(賴勇龍提供)

26012


  賴阿玉與子女們(賴永松提供)



 





  Facebook Twitter Line

▲BACK

◆ 發行單位 /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
◆ 榮譽發行人/ 周景揚校長
◆ 發 行 人/ 周錦宏院長
◆ 編輯顧問 / 王俐容老師、王保鍵老師、江俊龍老師、周錦宏老師、
姜貞吟老師、孫    煒老師、 陳秀琪老師、陳定銘老師、
張翰璧老師、黃菊芳老師、劉小蘭老師、蔡芬芳老師、
鄭曉峯老師、賴守誠老師、鍾國允老師、羅肇錦老師。
(依姓氏筆畫排序)
◆ 主   編/ 周錦宏院長
◆ 執行編輯 / 陳秀琪系主任、黃菊芳老師、邱一帆老師
◆ 編 輯 群/ 涂政強、梁萩香、彭淑姿、陳昀楨、彭賢明、
賴音如、賴亞華、羅雅鈴 (依姓氏筆畫排序)
◆ 刊頭攝影 / 廖千慧
◆ 網頁製作 / 李岳哲
◆ 連絡電話 / 03-4227151#33050